消防知识宣传

浏览数:101

消防知识宣传

电气线路火灾的预防与扑救

火灾原因

  随着用电的大量增加,电气线路火灾隐患和火灾事故也在不断地上升。引起电气线路火灾的主要原因有:

 (1)线路短路。所谓短路就是交流电路的两根导线互相触碰,电流不经过线路中的用电设备,而直接形成回路。由于电线本身的电阻比较小,若仅是通过电线这个回路,电流就会急剧增大,比正常情况下大几十倍、几百倍,会在极短时间内使导线产生高达数千摄氏度的温度,足以引燃附近的易燃物。

 (2)接触不良。由于电线接头不良,造成线路接触电阻过大而发热起火。凡电路都有接头,或是电线之间相接,或是电线与开关、保险器或用电器具相接。如果这些接头接得不好,就会阻碍电流在导线中的流动,并产生大量的热。当这些热量足以熔化电线的绝缘层时,绝缘层便会起火,从而引燃附近的可燃物。

 (3)线路超负荷。一定材料和一定大小横截面积的电线有一定的安全载流量。如果通过电线的电流超过它的安全载流量,电线就会发热、起火。

 (4)线路漏电。电线或其支架材料的绝缘性能不佳,以致导线与导线或导线与大地之间有微量电流通过。漏电严重时,漏电火花和高温也能成为火灾的火源。

 (5)电火花和电弧。电火花是两极间放电的结果;电弧则是由大量密集的电火花构成,温度可达3000℃以上。架空裸线遇风吹摆动,或遇树枝拍打,使两线相碰,就会发生放电而产生电火花、电弧。绝缘导线漏电处、导线断裂处、短路点、接地点及导线连接松动均会有电火花、电弧产生,它们落在可燃、易燃物上就可能引起火灾。

 (6)电缆起火。电缆之所以会燃烧,是因为敷设电缆时其保护铅皮受损伤;或是在运行中电缆的绝缘体受到机械破坏,引起电缆芯与电缆芯之间或电缆芯与铅皮之间的绝缘体被击穿而产生电弧,致使电缆的绝缘材料黄麻保护层发生燃烧;或因电缆长时间超负荷使电缆绝缘性能降低甚至丧失绝缘性能,发生绝缘击穿而使电缆燃烧。

  处置对策

  发生电气火灾时,应尽可能先切断电源,而后再灭火,以防人身触电。切断电源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停电时,应按规程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防止带负荷拉闸。

 (2)切断带电线路电源时,切断点应选择在电源侧的支撑物附近,防止导线断落后触及人体或短路。

 (3)夜间发生电气火灾,切断电源时,应考虑临时照明措施。

 发生电气火灾,如果由于情况危急,为争取灭火时机,或因其他原因不允许和无法及时切断电源时,就要带电灭火。带电灭火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扑救人员与带电部分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高压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接地,在室内,扑救人员不得进入故障点4米以内的范围;在室外,扑救人员不得进入故障点8米以内的范围;进入上述范围的扑救人员必须穿绝缘靴。

 (3)应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剂,例如二氧化碳和干粉灭火剂。因泡沫灭火剂导电,带电灭火时严禁使用。

  预防措施

  (1)合理安装配电盘。要将配电盘安装在安全的地方,配电盘下切勿堆放柴草和衣物等易燃、可燃物品,防止保险丝熔化后炽热的熔珠掉落将物品引燃。保险丝的选用要根据家庭最大用电量,不可随意更换粗保险丝或用铜丝、铁丝、铝丝代替。有条件的家庭宜安装合格的空气开关或漏电保护装置,当用电量超负荷或发生人员触电等事故时它可以及时触发并切断电流。

 (2)正确使用电源线。家用电源线的主线至少应选用横截面积4平方毫米以上的铜芯线、铝皮线或塑料护套线,在干燥的屋子里可以采用一般绝缘导线,而在潮湿的屋子里则要采用有保护层的绝缘导线,对经常移动的电气设备要采用质量好的软线。对于老化严重的电线应及时更换。

 (3)合理布置电线。合理、规范布线,既美观又安全,能有效防止短路等现象的发生。如果电线采取明敷时,要防止绝缘层受损,可以选用质量好一点的电线或采用穿阻燃PVC塑料管保护;电线通过可燃装饰物表面时要穿轻质阻燃套,有吊顶的房间其吊顶内的电线应采用金属管或阻燃PVC塑料管保护。

(4)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对于空调器、微波炉、电热水器和烘烤箱等家用电器一般不要频繁开关机,使用完毕后不仅要将其本身开关关闭,还应将电源插头拔下,有条件的最好安装单独的空气开关。对一些电容器耐压值不够的家用电器,因发热受潮就会发生电容被击穿而导致烧毁的现象,如果发现温度异常,应断电检查,排除故障,并宜在线路中增设稳压装置。

  专家提示

有很多未经改造的老房子、老小区,其室内安装的电线都暴露在墙体外面,受使用时间过长、用电量过大等因素影响,容易引起电线短路。为避免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建议广大居民对安装在墙体外面的电线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对老化的、破损的和承受用电负荷不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特别是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住宅、仓库,更要对安装在室内的电线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尽量不要将电线安装在墙体外面。气候炎热的夏季,冰箱、空调、电风扇等电器都派上了用场,给输送电源的电线增加了不同程度的负荷,这时更要特别注意用电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造成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事故。

走出认识和宣传的误区:

传播灭火器知识中的误区

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最常用的灭火器材,其结构、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可就是这类简单的灭火器具,在消防科普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

 1、宣传早已淘汰的灭火器

 化学泡沫和酸碱灭火器由于必须倒置使用,瞬间受压危险性大,不能间歇喷射以及灭火效率低等问题,上海市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淘汰,以后其他省市也在陆续淘汰,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1211灭火器由于1211灭火剂排放到大气中后破坏臭氧气体的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也开始淘汰。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新近发行的挂图、漫画图书还在宣传上述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如今显然是多余的,有时候还会误导公众错误地使用灭火器。

 2、宣传过时的分类法

 按充装的灭火剂分类,现行的灭火器分类法把灭火器分为水基型灭火器、干粉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洁净气体灭火器等4类,其中,老百姓常用前2类;水基型灭火器又主要可分为水型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2类。可是,至今还有不少消防科普出版物,乃至新建的消防科普教育馆还按老的分类法把灭火器分为清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等4类,这是有问题的。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水基型灭火器一般都含添加剂,使其灭火效率提高,功能拓展,如今再传播落后于时代的分类法,就不能使受众认识和利用水基型灭火器拓展的功能。

  3、夸大的喷射时间

  4千克的干粉灭火器的喷射时间一般是18秒左右,同样的水基灭火器的喷射时间为30至40秒。可是,在不少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同样等级的模拟干粉、水基灭火器的喷射时间长达1分钟,甚至更多。用这样的模拟灭火器培训老百姓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显然有失误导,因为受过这种培训的老百姓在一旦发生火灾后用灭火器灭火时,才发现灭火器根本不能喷射那么长时间,不能扑灭其预期能灭的火,就会不知所措。

  这些误区的存在,不利于公众正确地选择和使用灭火器,因此,必须走出认识和宣传的误区。